传媒观察

卷首语

  • 把握好系统性变革的方法论

    双传学;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部署,可谓正当其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既要有决心、有信心,又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式、方法。要深入学习和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论述,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加以认知和探索。

    2025年S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表达共同体”视域下新闻评论引导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

    李劭强;张婉蓉;

    作为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新闻评论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中国式传媒建设的重要命题,新的历史文化语境、技术发展条件、传受连接关系,都对新闻评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表达共同体”的概念为中国新闻评论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基于“表达共同体”建构的价值共创、知识共生、话语共建,为新时代新闻评论引导力的提升提供了具体进路:在共创、共生、共建中提供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互惠共享的知识增量,共性相通的话语体系。

    2025年S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深观察·新闻生产的AI可供性

  • 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中的AI可供性:基于方法与策略的考察

    张海泳;卢毅刚;刘绪政;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探讨了AI技术在可供性层面给主流媒体新闻生产带来的方法与策略重构。主流媒体机构需在智能化新闻创作与编辑审核、定制化精准投放与跨平台协同,以及从全链条重构到数据驱动的精准生产等方面实现转向调整,同时确保新闻质量与价值,实现数智传播时代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S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DeepSeek爆发性传播对于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启示

    燕志华;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加剧了文科的危机,也进一步凸显了媒体行业的窘境。文章复盘了DeepSeek在社交媒体爆发的过程和细节,显示传统媒体行业再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媒体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如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深度解读、维护公信力等,在推动建设健康社会方面不可或缺。在今天面临人工智能冲击和系统性变革的时代,主流媒体更需关注和强调其独特价值取向,才能彰显主流舆论的引导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文章提出,在媒体融合战略推进10多年之后,主流媒体需要在此前推动的技术和机构的融合之外,更加关注人的因素,重视“人的解放”,也即深度释放媒体人才潜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个体IP和相关工作室,作为系统性变革和创新的突破口。

    2025年S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洞察与透视:用DeepSeek赋能新闻“写什么”

    汪润;杨涌;

    生成式AI对新闻生产“写什么”的环节有着赋能的功效。从捕捉新闻线索,到通过关联分析确立报道视角,再到人机协同完成采访验证,DeepSeek正在深刻改变新闻行业的工作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也促使新闻生产从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模式,转向数据驱动与专业判断结合的新型模式。当然,新闻工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信息处理速度,而在于对复杂现实的洞察,对公共利益的守护,对人本价值的关怀。基于此,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始终应被置于工具的位置,而不能成为主导性力量。

    2025年S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深度造假:媒介技术假象与新闻生产实践

    宗青;

    伴随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及算法的平台化等趋势,深度造假变得廉价且易得,从最初以娱乐为主的使用场景演变为向社会所有领域“侵入”,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信息传播应用。深度造假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视觉文本在真相确认与定义方面的权威,对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及社会认知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风险之一。本文结合深度造假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实践案例,呈现这一媒介技术假象之于新闻实践所产生的现实影响与可能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包括公民肖像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侵害情形,并从现行法律框架出发,探讨相关法律如何在有限阶段最大可能地实现有效规范。

    2025年S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赋能与挑战:一项基于生成式AI融入经济报道的研究

    许愿;胡世鑫;

    在生成式AI技术深度融入新闻业的背景下,本文聚焦经济报道领域,探讨生成式AI技术所赋予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笔者深入剖析了经济记者使用生成式AI的情况。研究发现,生成式AI帮助经济记者在工作中实现流程再造、认知增强以及交互升维,显著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然而,其应用也引发内容可信性风险、专业能力解构与伦理失序以及人机协同的系统性风险三重挑战。本文认为,经济记者应构建起“技术理解力+专业纵深度+价值判断力”的三维能力矩阵,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重新定义专业边界,坚守“深”与“真”的专业护城河。

    2025年S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不让“乱花”迷人眼——人工智能环境下传播内容导向审校的实践与思考

    侯锦阳;

    随着系统性变革的推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主流媒体内容导向的审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主流媒体内容导向审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审校实践,提出把握“六对关系”,通过“六防”识别导向问题,以期为主流媒体始终保持正确导向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人工智能报道的特色专栏实践与提升路径探讨——以《江苏科技报》“AI周刊”为例

    许曦文;黄建远;樊顺;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科技媒体应当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为公众提供了解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平台。本文以《江苏科技报》“AI周刊”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其在文章篇幅、报道主题、高频关联词、信源主体以及情感基调等方面的传播特点,探讨人工智能报道的特色专栏提升路径。

    2025年S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媒体融合研究

  • 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节目“火出圈”的范式创新

    魏琳;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节目以“无锡景·家国情”为精神内核,多维融合了东方美学经典命题,不仅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表达,还通过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的诠释,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柔性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全新展现。这一节目实践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文化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美学传播以及地方文化品牌建构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S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从“北京西路瞭望”看时政类公号的传播策略

    倪方方;

    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框架,对新华日报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办的“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公众号在时政新闻传播中的策略与成效。“北京西路瞭望”通过精准的议程设置、多元的内容呈现和创新的传播方式,成功构建了权威、专业且亲民的时政新闻传播平台,它为时政类新媒体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探索了新路径。

    2025年S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乡村振兴报道,“身入”更要“深入”

    吴琼;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开展新闻报道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年,新华日报与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策划了“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大型全媒体行动,瞄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聚焦“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深入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100个典型村进行深入调研,引发热烈反响,系列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本文结合具体作品,梳理分析此次全媒体行动的政策背景、策划思路、调研心得、表达方式,探索将调查研究和全媒报道有机融合的方法和路径。

    2025年S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新闻短视频中横竖屏创作的情感表达与互补性融合——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视频实践为例

    李星洁;何星纯;

    伴随着智能手机与5G技术的飞速发展,横屏和竖屏视频逐渐成为当前移动端新闻叙事与媒介消费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媒体融合实践,探讨横竖屏视频创作在情感表达、叙事及视听语言等方面的互补性特点。研究发现,横屏视频凭借其宽广画幅,更适合复杂情节和多线叙事,能够通过丰富的视觉层次传递深层次情感;竖屏视频则以便捷性、亲密感和即时性情绪表达为长,尤其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还分析了横竖屏视频在文化、语境、内容及表达层面的多模态情感交织,并提出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横竖屏情感表达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两者在未来传播场景中将展现出更为多样化和互动性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为数字媒介创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并展望了横竖屏视频在多模态融合与情感传播中的创新潜力。

    2025年S1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精品化 专题化 可视化 多元化——省级党媒深耕地方新闻宣传引发的思考

    陈雨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人工智能生产的新闻从高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且自媒体生态泛化发展引发传播效能跃升的背景下,新闻业如何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双重冲击范式中重构核心价值坐标,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亟待破解的课题。本文以省级党媒长期深耕地方新闻宣传的大量实践为例,从中窥见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的“四化”策略,以期为推动主流媒体转型变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2025年S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融媒语境下打造新闻漫评精品的关键路径

    周安琪;

    在融媒语境下,融漫画、评论于一体的新闻漫评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激活、拓展新闻漫画的功能,增加评论的张力、评品的余味,达到多次传播正效应。我们应从选题角度、视觉修辞、文本协同、互动反馈等维度找寻精品打造的关键路径。

    2025年S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社交媒体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多维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朱江;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作为传统视觉传播方式,因其直观性和冲击力,成为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内容形式。与传统媒体环境下受控、单向的传播模式不同,社交媒体为新闻摄影注入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其传播路径更加复杂,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效率极大提升。本文旨在通过社交媒体对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内容生产、行业生态、伦理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影响的分析,结合正反面典型案例,探讨新闻摄影应对社交媒体时代影响的可行性策略和发展路径。

    2025年S1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抢占短视频赛道 加快媒体转型步伐——基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融合实践研究

    范明道;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传统报业主流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实现转型与发展,抢占短视频赛道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实践,指出传统主流媒体进军短视频赛道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分析了优秀短视频案例、短视频业务存在问题和突破路径,旨在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短视频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传媒视点

  • 在媒体变革时代,提高新闻的人文含量

    陈洁;

    在媒体变革的大潮中,新闻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华日报“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对话长江”和“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等系列报道以及评论的转型,深入探讨当下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含量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新闻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新闻创新研究

  • 融媒体时代新闻视觉设计的创新突围——以《新华日报》“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系列版面为例

    李宁凯;

    在媒介融合与AI技术深度渗透的传播环境中,《新华日报》“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系列版面通过视觉设计的创新实践,构建了传统纸媒的差异化竞争力。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从符号转译机制、媒介物质性开发、人机协同设计三个维度解构该系列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其一,甲骨文、金文等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形成“视觉考古”效应,使历史叙事获得当代审美共鸣;其二,山岚色系与新闻纸纹理的物质性耦合,强化了纸质媒介的感官沉浸优势;其三,AI辅助的矢量图形生成与AR延展设计,构建了“印刷品-数字端”的内容闭环。~(1)该实践证实,传统纸媒通过视觉设计的系统创新,可在保持媒介本真性的同时实现传播效能的迭代升级,为行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范式参考。

    2025年S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传统广电媒体打造综合视频平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四大省级广电融媒体平台的实证研究

    吴洪;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传统广电媒体正经历着从内容生产者向平台运营者的战略转型。本文以江苏广电“ai荔枝”、浙江广电“Z视介”、上海SMG“看东方”、湖南广电“芒果TV”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系统梳理省级广电媒体建设综合视频平台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广电系平台通过“在地化资源激活+垂直领域深耕+智能技术嫁接”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但在用户运营效率、商业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如今,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建议传统广电媒体通过构建“智能媒体中台+场景化服务+生态联盟”的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破局突围。

    2025年S1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国风元素在报纸版面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探究

    杨茜;

    在当今媒体格局多元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将国风元素巧妙融入报纸版面,为纸媒的视觉呈现开辟了一条新路,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深入探讨国风元素与报纸版面融合的各个维度,分析其融合的背景、具体表现形式、深远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全面揭示这种融合模式对报纸行业创新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5年S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基于用户共创的短视频科学传播范式创新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账号为例

    何丹;

    本文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一热门科普账号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用户与专业团队协作提升科普效果的模式。研究表明,用户积极参与可显著提升内容质量,运用生活实例讲解科学原理能大幅提高视频观看完整率。这些实践为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兼具专业性与吸引力的操作方法。

    2025年S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传媒智库研究

  • 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提升新型智库传播力——智库研究成果社会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

    李先昭;

    新型智库成果的社会化传播,是实现智库职能、提升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从江苏省部分智库成果的传播现状看,目前智库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在传播观念、渠道整合、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构建了集传统纸媒、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账号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传播矩阵,并推出了系列主题策划,推动了优秀智库成果及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传播。本文结合新华传媒智库的实践探索,剖析智库研究成果社会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以期为新型智库拓展成果传播渠道、建构社会化传播新生态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S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传媒课堂

  • 新时代马新观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观》课程为例

    白龙;靖鸣;

    新文科语境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创新与专业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观》课程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出符合应用型专业特色的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模式,提出构建“三校一媒”的马新观融合课程共建理念,强调以产教融合驱动协同育人的实践思政体系,以及借助“田野思政”拓展第三课堂,从社会行动践行马新观的教学改革主张。

    2025年S1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传媒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影视广告实务》课程改革为例

    殷乐希;

    传媒应用型院校的传媒实务课程集群建设在实践教学方面效果明显,率先打破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藩篱,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理念深入课程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实践培养路径。在传媒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协同育人的课程改革不但解决行业脱节痛点,共建传媒生态圈的校企合作新赛道,而且深度对接业界需求,实现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融合教学,以及打造契合行业新需求的课程集群,进而跳出传媒教育内生困境,探索媒体和高校产教融合创新的联合体新模式。

    2025年S1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传媒经营与管理

  • 浅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下的经营路径创新

    赵亮;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和国家数字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传统主流媒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变革。技术进步、信息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新媒体的崛起,迫使传统媒体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媒体内容的生成与分发,还涵盖了媒体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和受众关系的重构。本文从系统性变革的内涵解读着手,分析了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融合布局、强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对主流媒体在变革中的经营路径创新进行深入解析与探讨。

    2025年S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多学科交叉视角下报纸广告的逆向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全球创新案例的媒介生态重构分析

    张迪;

    在媒体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双重语境下,本文以报纸广告为出发点,探讨并提出通过材料科学、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整合,基于全球多个应用案例的实证分析,系统论证并构建“物理载体循环经济-信息传播互动实践-社会参与艺术加强”的三重改革理念。结论提出开设多学科融合的“广告创新实验室”理念,达到“环境友好+用户参与+品牌强化”的复合效益,为传统纸媒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路线图,为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提供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2025年S1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为平台定制内容 借平台树立品牌——主流媒体小红书账号的内容特色与运营策略

    周妍;

    基于小红书庞大的活跃用户和“种草”能力,一些主流媒体入驻开号。从央媒到地方媒体,涌现了一批百万粉丝的账号,影响力不容小觑。小红书用户女性居多,据此,在内容发布方面,主流媒体定制了更受平台欢迎的生活化内容,同时坚守专业媒体责任,播发社会热点事件,传递正能量,守好网络舆论阵地。在账号运营方面,主流媒体应该重视视频封面的制作以提升点击量,应广泛开展活动合作、在垂直细分领域深耕,以树立品牌形象、向细分领域要效益。

    2025年S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