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莅豪;王豪;
人机情感交互研究可系统解构为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三大核心命题。在本体论层面,身体感受说、功能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论与符号主义五大理论范式可为人工智能情感存在性的探讨提供多元视角。然而,这类视角亦面临诸多内在局限,比如忽视人工智能的社会化潜能、难以突破机械决定论思维窠臼等等。当本体论视角显现局限时,认识论问题随之凸显——人类对人工智能情感本质的认知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基于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的双重认识困境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本体论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论的不可知性并不妨碍实践层面的突破性发展。通过构建数码情感交互的共享认知框架,人类已实现与智能系统的跨物种情感对话。特别是在元宇宙的演进过程中,数字人通过动态交互形成的分布式情感网络,正在重塑社会情感文化的生态格局,孕育出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新型情感文明形态。这种实践层面的突破,为后人类时代的情感交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进路。
2025年04期 No.496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叶立;林爱珺;
技术拟人化作为一种狭义且显性的人性化趋势,无论是从技术发展规律还是从人类需求来看均具有必然性,而“恐惑谷”效应为非人客体的拟人化进程设置了路障,成为技术拟人化发展的悖论。如何理解并适应技术拟人化正成为人机共生时代备受关注的议题。文章借鉴媒介环境学、进化心理学、后现象学等领域对技术拟人化的理解,分析技术拟人化趋势中存在的“恐惑谷”悖论,从中寻求理解人机关系的思路与适应技术拟人化的出路。人机关系在技术拟人化维度存在波动的可能,需把握技术拟人化适应人类需求的优势,规避拟人化经验匮乏导致的恐惑感,通过减缓而非限制技术拟人化、回归具身经验的直接性、营造社交环境的可供性实现跨越“恐惑谷”的可能。
2025年04期 No.496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金雯;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是否可以产生深度情感连接,本文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辩证的思考。一方面,人类情感的产生与自我意识不可分离,而自我意识源于有限的身体在物质世界中的境遇,人工智能只能模拟自我意识,但因为缺乏肉身而无法拥有自我意识与情感。因此,人工智能无法满足人类最高的情感需求,即被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他者看见也同时被其重塑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机互动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情感潜能。模拟人类意识的机器可以产生一种虚拟意识,通过与人类相似但又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创造人类具身现实之外的另一重现实,成为由符号构成的虚拟现实的最新形式。作为虚拟现实的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极致情感体验,但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新鲜感,也可以限制人的自傲,促使人们摸索平衡不同维度的现实、与他者共存的路径。人机互动开启的就是人机共生之旅最重要的情感潜能。
2025年04期 No.496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焦宝;胡奇茵;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度媒介化,除了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使用,人们还在与其建立情感连接,这种人类-人工智能交往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立足于个体社交回避心理,采用对比实验法,将人机交往行为与人际交往行为进行系统对照,深入分析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的情感状态,探究人机情感交流的新范式。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人际社交,人机交往中的社交回避行为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但交往过程的满意程度仍未达预期。在后续访谈中发现,推动人机交往行为转向的动机不仅包含对人际交往规范的焦虑与疲惫感,还涉及触屏行为的习化、对孤独情绪的逃避心理等多重因素。虽然人机交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异主体交流对象,但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模式差异也引发了新的伦理思考:如何在虚实共生的语境下规避双重异化与共生缺失导致的心理孤独,以及如何应对他者消失可能带来的同质化扩散,这已成为提升人机情感交流质量的关键议题。
2025年04期 No.496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