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卷首语

  • 赫尔墨斯之杖与东方之镜

    蓝江;

    <正>在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手持蛇杖穿梭于神界与人世,既是天神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人与神边界的跨越者。这根缠绕着双蛇的权杖,象征着传播的双向性与转化的可能性——正如今天人工智能在人类情感世界中的角色:它既是媒介,又是行动者;既传递情感,又重塑情感。当我们将赫尔墨斯的传播学隐喻投射到当代中国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交往的图景中,东方文化中的“镜喻”传统恰成对照:从庄子的“至人之用心若镜”,到禅宗的“明镜亦非台”,中国人始终在虚实相生的辩证中探索心灵的映照之道。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思想轨迹,来揭示出人机情感交往的本体迷思、认识困境与实践突破。

    2025年04期 No.49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在场·“异质交往”的理性边界

  • “异质交往”的新篇章:本体、认识与实践的三维阐释

    甘莅豪;王豪;

    人机情感交互研究可系统解构为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三大核心命题。在本体论层面,身体感受说、功能主义、认知主义、社会建构论与符号主义五大理论范式可为人工智能情感存在性的探讨提供多元视角。然而,这类视角亦面临诸多内在局限,比如忽视人工智能的社会化潜能、难以突破机械决定论思维窠臼等等。当本体论视角显现局限时,认识论问题随之凸显——人类对人工智能情感本质的认知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基于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的双重认识困境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本体论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论的不可知性并不妨碍实践层面的突破性发展。通过构建数码情感交互的共享认知框架,人类已实现与智能系统的跨物种情感对话。特别是在元宇宙的演进过程中,数字人通过动态交互形成的分布式情感网络,正在重塑社会情感文化的生态格局,孕育出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新型情感文明形态。这种实践层面的突破,为后人类时代的情感交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进路。

    2025年04期 No.496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跨越“恐惑谷”:基于技术拟人化悖论的人机关系审思

    叶立;林爱珺;

    技术拟人化作为一种狭义且显性的人性化趋势,无论是从技术发展规律还是从人类需求来看均具有必然性,而“恐惑谷”效应为非人客体的拟人化进程设置了路障,成为技术拟人化发展的悖论。如何理解并适应技术拟人化正成为人机共生时代备受关注的议题。文章借鉴媒介环境学、进化心理学、后现象学等领域对技术拟人化的理解,分析技术拟人化趋势中存在的“恐惑谷”悖论,从中寻求理解人机关系的思路与适应技术拟人化的出路。人机关系在技术拟人化维度存在波动的可能,需把握技术拟人化适应人类需求的优势,规避拟人化经验匮乏导致的恐惑感,通过减缓而非限制技术拟人化、回归具身经验的直接性、营造社交环境的可供性实现跨越“恐惑谷”的可能。

    2025年04期 No.496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似乎有意识”:理解人机互动的限度与潜能

    金雯;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是否可以产生深度情感连接,本文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辩证的思考。一方面,人类情感的产生与自我意识不可分离,而自我意识源于有限的身体在物质世界中的境遇,人工智能只能模拟自我意识,但因为缺乏肉身而无法拥有自我意识与情感。因此,人工智能无法满足人类最高的情感需求,即被一个独立而强大的他者看见也同时被其重塑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机互动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情感潜能。模拟人类意识的机器可以产生一种虚拟意识,通过与人类相似但又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创造人类具身现实之外的另一重现实,成为由符号构成的虚拟现实的最新形式。作为虚拟现实的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极致情感体验,但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新鲜感,也可以限制人的自傲,促使人们摸索平衡不同维度的现实、与他者共存的路径。人机互动开启的就是人机共生之旅最重要的情感潜能。

    2025年04期 No.496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新型的孤独?社交回避心理下人机何以共生

    焦宝;胡奇茵;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度媒介化,除了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使用,人们还在与其建立情感连接,这种人类-人工智能交往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立足于个体社交回避心理,采用对比实验法,将人机交往行为与人际交往行为进行系统对照,深入分析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的情感状态,探究人机情感交流的新范式。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人际社交,人机交往中的社交回避行为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但交往过程的满意程度仍未达预期。在后续访谈中发现,推动人机交往行为转向的动机不仅包含对人际交往规范的焦虑与疲惫感,还涉及触屏行为的习化、对孤独情绪的逃避心理等多重因素。虽然人机交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异主体交流对象,但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模式差异也引发了新的伦理思考:如何在虚实共生的语境下规避双重异化与共生缺失导致的心理孤独,以及如何应对他者消失可能带来的同质化扩散,这已成为提升人机情感交流质量的关键议题。

    2025年04期 No.496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深观察

  • 作为行动者的企业:社交平台的自主治理逻辑与动态履责实践

    王泽坤;杨启飞;

    治理研究往往习惯于从国家的角度审视问题,但委托治理模式下,社交平台的治理实践正深度影响着网络内容生态。本文基于10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在2020年至2023年间自主发布的各类报告,以及相关媒体报道和监管通报等文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平台自主开展的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平台具有内部治理、多边串联和群体凝聚三重治网维度。三重维度下,平台分别遵循着“运营合规”、“效能提升”和“文化构建”三个不同的逻辑。社交平台并非机械执行政府政策的“静态履责者”,如同打造平台生态系统一样,其正以刚柔并济的方式不断连接多元主体、开拓治理边界,构建网络信息内容的治理生态系统。为此,需要充分重视社交平台的连接属性,认识并利用其泛在连接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功能,从而激发多元主体的共治合力。

    2025年04期 No.496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媒介法规与伦理

  • 无感生存:经验感知的退场与公民的隐私困境

    顾理平;

    随着个人言行的数字化和数字人的形成,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日常。被数据裹挟的个体经验感知能力持续弱化,无感生存成为现代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以数字监视为代表的无感监视导致个人隐私数据持续进入公共领域,形成整合型隐私。智能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推进导致个人的生物隐私数据被隐秘地持续挖掘,与整合型隐私一起被数字化。由于数字人的形成和人们经验感知能力的弱化,人们对隐私受伤害的状态处于“无感”状态,进而导致伤害程度持续扩大。面对无感生存带给隐私保护的复杂局面,隐私保护必须有全新的理念。

    2025年04期 No.496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注意力的公共竞技场:网络平台“媒介化调解”的传播失范及善治准则

    达彤;陈堂发;

    因刚性制度监管缺位,网络平台以流量为导向推动的“媒介化调解”逐渐形成基于自治逻辑的纠纷话题的公共竞技场,其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伦理失序不可避免。通过对1201个样本账号及36个重点账号的观察发现,媒介化调解呈现中存在调解“假事件”、账号运营商业化、内容取向低俗化等道德范畴传播失范问题,以及调解主体违背当事人隐私意愿、新技术介入导致调解共享价值偏差等伦理范畴传播失范问题。缺少伦理价值牵引的媒介化调解易在社会舆论场中引发舆情,偏离向善的伦理原则。应以同时遵从真相、秩序双重导向兼顾的底线伦理准则和责任、信念伦理统合的高阶伦理准则的善治准则来引导媒介化调解实践。

    2025年04期 No.496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乡村传播研究

  • 媒介行动主义视角下的农民主体性再发现——以豫南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例

    张淑华;贺子宸;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主体缺位、权利虚置、文化失语、行动错位等问题一直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阻滞性因素。从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民主体性再发现提供相应契机。本文以媒介行动主义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豫南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具体案例分析和系统观察发现:农民利用数字媒介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过程可以依次划分为“组织、动员、行动、反馈”四个环节;农民在媒介行动进程中可以获得主体权利意识的提升、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以及乡村共同体意识增强等主体性再发现,媒介参与有助于农民认知、行动、价值等层面的自我提升和更好发挥其主体价值;同时,媒介对农民主体性建构也存在着潜在威胁,应警惕媒介营造的美好幻觉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2025年04期 No.496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媒介文化研究

  • “肆意重生”还是“有限存在”——逝者数字人的生成原则与规制路径

    蒙晓阳;胡贵芝;

    已故之人依托个人数据“重生”,革新了数字悼念实践形式,满足人类对死而复生和永久生存的生命幻想。“肆意重生”背后潜藏逝者个人隐私数据隐与显的矛盾关系和逝者数字人分身无序的乱象问题。面对逝者数字人这一新兴事物,既不能“一刀切”式禁止,亦不能放之任之。本文沿着逝者“是否自愿-谁有权主张生成-利用何种逝者个人数据生成-如何生成”的逻辑,勾勒尊重逝者意愿、亲等+社会亲密度关系和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的逝者数字人生成原则,并置于数据生命周期动态框架中,从法律规制之维、技术之维、主体之维实现逝者数字人生成原则的构想落地。

    2025年04期 No.496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以殇化熵”:数字纪念的情动机制与社会整合导向

    陈文敏;李直峰;

    如何克服死亡带来的情感创伤,是“殇”文化的核心诉求。当前学界研究多聚焦于数字纪念的技术价值和用户情感,而较少从“熵理论”的视角关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网络哀悼的情动效果及其对社会序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齐齐哈尔三十四中体育馆坍塌事件”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共现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数字殇悼的情动效应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发现,数字殇悼通过“会话-结盟-切己”的情动机制,构建起跨时空的记忆之网。这种数字化记忆网络不仅为情感宣泄提供合法空间,更通过有序的熵控机制重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建议,应在政府治理中正视数字殇悼的社会功能,将其纳入危机事件后的社会整合机制,以共情网络促进社会韧性的提升。

    2025年04期 No.496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新闻史鉴

  • 从询唤到“制造”:青年的身份书写与媒介动员——以《新青年》《中国青年》为中心的考察

    汪沛 ;马梅 ;罗文慧 ;

    从《新青年》杂志到《中国青年》周刊的赓续传承,展现了中国报刊史的丰富侧面,亦折射了从“新青年”到“中国青年”的身份书写与媒介动员的历时性过程。“制造”青年的身份书写,在“期待”与“崇拜”的张力、“报人”与“群体”的互动、“刊物”与“刊群”的联动三个维度展开代际、人际以及刊际对话,回答了“何为青年”的时代之问“;运动”青年的媒介动员则在“发行”与“动员”的耦合、“阅”与“读”的共鸣以及从“纸上”到“街上”的转换等方面,明确了“青年何为”的实践之问。青年的身份书写与媒介动员,将报刊的媒介“运动”、“组织”的有力“推动”和“主义”的血脉“流动”融为一体。

    2025年04期 No.496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墨色·纸本

    黄金;

    <正>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媒介,具有物理层面的物质特性,同时也是兼备着文化基因的活性载体。站在什么角度和运用什么方式来面对水墨,是笔者在此阶段创作中常去思考的两个点。中国绘画的发展始终都在拓展材料的使用边界,并尝试去打破空间的维度。在《经络》作品中,笔者以东方视角运用水墨及铁丝、木板等现成品进行创作。经络循虚,作品以网格结构与虚实对比,探讨秩序与流动的关系,并借鉴中医经络理论,呈现“循虚而行”的概念。网格象征人体经络系统的框架,交错的线条如同脉络的交汇,而中央模糊的区域则暗示气血流转的动态变化。在中医哲学中,气血循行于经络,并非直线流动,而是在虚实转换之间调和,维持生命平衡。形骸之内,经络沿人体分布,肉身则是经络的物质载体。通过经络与肉身的交融,探讨生命内部无形、稳定、秩序化的“气”与外在具象、流动、差异化的肉身之间的关系。用水墨流动的不确定性,来消除人个体之间的差异。立体空间的突破又何尝不是“形骸”对“气”束缚的挣脱。

    2025年04期 No.49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