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卷首语

  • 理解县融:打开治理概念的内部空间

    朱春阳;

    <正>2018年8月,媒体融合启动第二阶段的战略布局,区县媒体成为这一阶段媒体融合政策关注的主角。区县媒体长期处于政策和研究的视野边缘,这是第一次居于国家战略的聚光灯下,就当时的政策和研究的基础来看,都是相当薄弱的。时间一晃过去了7年,在县级融媒体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丰富起来了,相关的政策也日益完备,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相关标准可谓细致入微。此时此刻,我们面对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追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窃以为,关键在于理解县级融媒体创新的价值坐标究竟是什么。

    2025年10期 No.50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在场融媒看“县”场

  • “在场的缺席”:对县级融媒体与乡村关系的考察

    王仕勇;周雪晶;

    在国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作为国家传播体系向基层延伸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信息传播、政策宣导与社会动员等职能,是推动基层舆论引导与服务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在场”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并结合政策文件分析,从空间在场、关系在场、意义在场三个维度考察县级融媒体与乡村社会的互动状态。研究发现,在县域传播实践中,一些县级融媒体出现“在场的缺席”现象:空间层面,技术设施与平台虽已进入乡村,但难以嵌入地方性的日常传播环境;关系层面,制度化、垂直化传播逻辑与乡村熟人-半熟人关系网络的运作逻辑错位,难以形成稳固的互信关系;意义层面,官方话语与本土语境衔接不足,信息在进入村民语境时常被弱化或再解释。“在场的缺席”现象发生的深层根源为制度性悬浮、媒介与乡土逻辑错位及数字鸿沟。县级融媒体需重构与乡村空间的连接,实现结构性嵌入;构筑与乡村的互信机制,实现关系性嵌入;创造与乡村的共生语境,实现意义性融入。这三重嵌入,是提升县级融媒体“在场”能力并促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可探索路径。

    2025年10期 No.502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从“身居于此”到“连接于此”: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与基层治理范式变迁

    高山冰;梁民达;

    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治理方式的有力抓手。在内容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意在建构“本地事实”“公共生活”和“模范榜样”,实现数据式治理、展演式治理和引导式治理;在物质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平台功能设置,意在建构“使用”的人媒关系、“守望”的人地关系、“相助”的人际关系和“对话”的政民关系,实现服务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互助式治理和对话式治理。媒介逻辑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一方面可以调和基层治理的运动性,导向非强制的治理方式、追求长期系统的治理效果,推动形成柔性治理范式;另一方面可以增益基层治理的连接性,拓展参与渠道、强化主体联系,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协同治理范式。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彰显了其介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再造和治理范式变迁的广阔前景。

    2025年10期 No.502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在地赋能:县融媒介化治理的动态履责与逻辑耦合——基于20个典型样本的效果分析

    王井;金旭阳;

    媒介基础设施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深度媒介化不再囿于设想,而是走进日常、融于生活。“媒介化治理”已不是新鲜词汇,媒介何以优化基层治理以回应深度媒介化的时代之需,才今时研究之意。为此,本研究在媒介化治理视域下选取20个县级融媒体客户端为观测点,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履责情况进行实证评估,发现虽然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其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较好履行“信息生产与质量”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但不同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及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除少数县级融媒体能够较好地兼顾“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和“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双重角色外,大部分仍未跳出媒体角色范畴。基于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县级融媒体应通过共生关系构建、合法性再生产、技术-制度互嵌、协商民主的媒介化重构这四个维度,推动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从有机融合到深度统一。

    2025年10期 No.502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深观察

  • 无时间的时间: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基于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赵双阁;魏媛媛;

    人类的时间观念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媒介时间的变迁过程。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媒介的新形态,它塑造的虚实相生将改变传统“一维性、不可逆性”的时间结构。时间属性在物质性之中加入了“虚拟”成分。Sora时间观将发生“解救”“沉浸”“永生”“可逆”的新转向,呈现出“压缩”“碎片”“共时”“即时”的时间特征。Sora时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而孕育出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形塑整个社会的变迁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人类在Sora时间维度中要能够以现代性的批判角度去思考时间观念的合理性,做到“独善其身”,谨防人的异化。

    2025年10期 No.502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错位的升级与结构性失序:AI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风险与分类治理可能

    张梦晗;沈文乾;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驱动下的AI幻觉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引发虚假信息传播与信息迷雾风险的重要源头。本文聚焦“AI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这一风险形态,通过案例分析与LDA主题建模方法,对中、美、欧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政策文本进行语义聚类与热度分析,提炼出数据操控、透明性失准、舆论多元性冲击等三大核心风险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该类信息迷雾风险的生成机制,指出由于训练数据源头性污染、治理机制碎片化、技术发展军备化及AI内容辨识困难等多重原因,这一风险体现出由技术偏差向社会挑战的系统性演化趋势。最后,本文提出基于输出可信、多元共治与信任重建三维路径的分类治理框架,探索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的治理可能,为优化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502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 分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创造性实践——基于李大钊1918―1927年讲演的考察

    杨欣;

    李大钊1918―1927年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根据对象的差异,采用学术话语、工友账本、市井曲艺等不同的方式,通过分层传播策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传播,并取得实效。研究表明,李大钊的传播智慧在于以受众为中心:用算盘术语激活工人认知、借曲艺形式嫁接市民审美、以学术讨论契合学生思维,使马克思主义扎根生活经验。这为当代理论传播提供镜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避免机械套用理论,应立足实践,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具体方法,进而促进思想认同。

    2025年10期 No.502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华夏传播研究

  • 符号互动、媒介秩序与权力展演: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传播机制

    杨柏岭;

    针对历代中国礼仪研究多侧重典章制度及文本表述的考索,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揭示了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内涵及机制。传播学视角下,礼仪就是一种权力符号。礼仪作为一种符号化实践,传递并维持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礼仪二分与整合的交往动机彰显礼仪符号互动的传播本体地位,“三才两仪”媒介化符号的交往秩序显示礼文化传播网络的立体建构,威仪传播的交往方式反映礼仪权力关系的符号展演,具身传播的知行合一揭示了交往意义的内化路径。华夏礼仪由文字记录走进行动场域,充实着古代中国关系性思维的兼性智慧,彰显着礼文化传播的关系本体论意蕴。

    2025年10期 No.502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灯下漫卷

  • 没有保证的“公共性”: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对于丹·席勒《网络纵横》的葛兰西式解读及当下延伸

    赵月枝;冯韦隽;

    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丹·席勒新近出版的电信史集大成之作《网络纵横:一部从邮局到互联网的美国电信冲突史》,揭示了国家、资本与劳工运动等社会抗争网络在塑造美国电信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席勒的历史叙述辩证地表明,在不同时期的冲突交锋和左右力量博弈的过程中,信息/数字资本主义的政经精英持续变幻着自身领导权的历史面貌与联盟策略。这虽然掩盖了私有制下资本无限积累的特殊利益与必然矛盾,但新的冲突仍不断从传播技术的演进中诞生。在数字资本主义的信息联网无远弗届而社会政治裂痕层出不穷的当下,构建包容与团结的社会抗争网络,则显得更为任重道远。

    2025年10期 No.502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讲好故事研究

  • 能AI所不能: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张立伟;

    人工智能以机器理性,抢夺新闻业的管辖权,即以理性报道客观世界。化解挑战,需要能AI所不能,深入理解人性,扬弃世界新闻业多年所执的人性悲剧观与人性乌托邦观,确立人文进步人性观。通过人类记者的两种视野——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作新闻叙事,同时实现新闻叙事的现代化。要以人文进步人性观作为自觉的元新闻话语,批量创建新闻业务,以叙事报道陶冶人性。新闻叙事有3种声音:记者的声音、受众的声音、人性的声音,以之回答AI时代之问,拓展新闻业的管辖权,更好迎接AI带来的挑战。

    2025年10期 No.502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地缘冲突事件中媒体话语权的叙事逻辑与博弈机制——基于中美菲主流媒体“仁爱礁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增展;莫雨岳;

    文章依据费尔克拉夫三维框架理论,借助语料库与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对中国、美国、菲律宾主流媒体关于仁爱礁事件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事件报道中菲律宾媒体是中国媒体的主要话语竞争对手,美国媒体虽立场接近菲方,但更多扮演辅助性角色。美菲通过报道配合,欲使中方在话语竞争中处于劣势,菲律宾借情绪渲染与国际支持强化“受害者”叙事,而美国借“中立客观”姿态支持菲方。相比之下,中方报道虽立场坚定,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但话语策略技巧性尚待提高。建议未来中方媒体优化表达方式、提升公信力,并加强与东盟媒体合作以提升国际话语竞争力。

    2025年10期 No.502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传媒百家——王仕勇

    <正>王仕勇,四川巴中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和广西高层次人才。现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5年10期 No.50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墨色·纸本

    姚君洲;

    <正>我常借助水和墨来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种水墨的表达技巧,更多的是通过水墨来构建新的多元化视觉语境。我的绘画多关注历史和当下。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几千年,其间有创新、有进步,也有杀戮和倒退,可人类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没有停息过。

    2025年10期 No.502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