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卷首语

  • 人格化:平台化浪潮中的弹性与韧性

    邱林川;

    <正>点餐、分享、打车、恋爱……在数字技术日渐嵌入社会肌理的当下,这些日常行为纷纷转化为平台化实践。数字平台不仅重塑了人机互动与劳动形态,也在悄然重组群体层面的日常交往与社会秩序。本期《传媒观察》“在场”专题遴选四篇扎根本土、视角多元的实证研究,回应平台经济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各类社会主体在平台化浪潮中灵活调适、持续生长的韧性。

    2025年06期 No.49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建构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杨保军;

    中国新闻学始终是一门“中国性”非常鲜明的学科,但在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中,依然缺乏对新闻学“中国性”之根本内涵“自主性”或“主体性”相对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从“学术自主性”和“学科自主性”两大方面考察了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的内涵或实质要求,认为学术“自信心”“创新性”和学科“独立性”是新闻学自主性的三大要点。自信是新闻学科自主的精神根基,创新是新闻学科自主的关键所在,学术研究能够自信的关键是创新,创造原创性的、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才是“硬实力”。学科对象与学科视野是学科自主的核心维度,努力开辟自主学科对象、积极建构独特学科视野是建构新闻学自主性的基本前提;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不断实现对象全面化的新闻学,是将潜在研究对象持续现实化的新闻学。

    2025年06期 No.498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在场·平台交往的人格化与本土化

  • 以“差”破“序”:美团商家平台劳动的本土化调适研究

    张杰;许琪;

    本研究基于费孝通“差序格局”与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理论,分析中国外卖商家在平台化中关系劳动的本土化调适策略。研究发现,平台通过算法规则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上位者,以流量分配、差评机制、佣金抽成与商家形成纵向关系格局。然而,商家并未完全受控于平台的“序”面逻辑,而是通过“差”面的人情交往和关系运作,将平台与其他平台劳动主体间缔结的临时性同盟重构为以“己”为中心的临时性同盟,以“差”面的能动性人情关系建构对抗“序”面平台对商家的劳动与关系控制。研究揭示,在平台化进程中,这一关系劳动的本土化实践丰富并突破了“剥削-抵抗”的平台劳动范式,为数字劳动研究提供了基于中国经验的视角。

    2025年06期 No.498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平台心智与数字交往:从TikTok到小红书的网络迁徙及其可能

    涂凌波;初玲羽;

    中国数字平台的发展为跨文化数字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基础。围绕TikTok海外用户网络迁徙至小红书平台这一事件,研究通过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发现这是一次群体间大规模的数字交往活动,也是一次逆向的国际传播流动过程。中国本土数字平台独特的内容生态特性、完备的技术和功能以及友善的平台文化使得这次网络迁徙得以可能。“平台心智”是将平台“人格化”的一种组织方式,彰显了平台的文化特性、文化氛围和品牌特性,是塑造平台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而影响了跨文化数字交往的开展。在基于平台的跨文化数字交往中,交往主体之间直接平等的对话是基础,而寻求被看见、被尊重或被认可的双向共鸣关系则是重要目标。打造“平台心智”,构建平台生态,推动我国数字平台稳妥“出海”,可以助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

    2025年06期 No.498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休闲式劳动:银发滴滴司机群体的另类平台实践研究

    倪小帆;刘勇;

    随着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一些网约车行业的头部平台也纷纷响应政策,开始对司机的从业年龄限制进行调整,这为银发群体参与平台就业提供了制度性契机。本文以银发滴滴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深入考察银发司机群体在网约车平台上的劳动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劳动中“控制与反抗”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已难以诠释银发司机群体在网约车平台上普遍存在的“休闲式劳动”。休闲式劳动是指个体劳动者按照自我意志自主选择劳动的时空和形态,在劳动过程中更加自主、自在与自由。而此种劳动的内在行动逻辑是为了拓展自身的社交空间、实现社会角色的软着陆、平衡家庭内部关系,以及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再维系。“休闲式劳动”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审视中国数字劳动生态的多样性,推动数字劳动理论的本土化创新。

    2025年06期 No.498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以规则为媒”:恋爱软件对青年亲密关系的再造与规约

    陈拓;董砚汶;马志豪;

    在数字技术高度渗透的现代文明里,数字化的爱情交往实践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引入“技术-规则-人”三元互构分析框架,结合情感理性理论,深入探讨了恋爱软件中交往规则的再造逻辑和情感体验的形成。研究发现技术功能与青年用户在“以规则为媒”的互动结构中展现出方向高度一致的合力:技术先验性地规划亲密实践的脚本,并通过技术规则向用户传递;青年用户在情感关系管理与控制的理性诉求下,全面接受技术规则的暗示并主动对规则使能升级加码,最终塑造出如工业量产般面目趋同的爱情。研究中,规则视角的析出为综合分析技术与意志的角力提供了重要支点。

    2025年06期 No.498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深观察

  • 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化的资源组合策略研究——基于传媒上市公司的fsQCA构型分析

    盛虎;岳施旭;唐苗;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主流媒体和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挑战,传统主流媒体可通过“资源拼凑”挖掘自身媒体资源,通过“资源寻求”以制度性优势融入外部资源打造媒体综合服务平台。本文以根据公开信息获得的13家主流媒体上市公司2018―2024年398次资源获取事项为研究样本,采用fsQCA方法,从经营绩效层面实证不同资源支持组合对主流媒体平台建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强大的媒体内容与广电网络资源以及牌照资源是主流媒体挖掘自身资源、实现平台化的“媒体资源组合”型策略;政务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性项目资源,是实现平台化的“外部资源组合”型策略;而获得媒体资源和政府性资源双重支持是实现平台化的“内外资源组合”型策略。资源支持的组合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经营绩效。

    2025年06期 No.498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技术何以应用: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检验

    吕澄欣;吴飞;

    本研究提出一个新闻从业者算法技术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框架模型,采用一项对579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从信息人(算法素养、新闻职业认知)、信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信息环境(算法文化氛围、政策激励)探讨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算法素养、感知有用性、算法文化氛围和政策激励直接增强了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而新闻职业认知和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关系。感知有用性正向中介了算法文化氛围、政策激励与算法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感知易用性正向中介了算法文化氛围与算法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协同人-技术-环境框架,构建更贴近新闻从业者日常算法使用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对于理解数字时代算法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2025年06期 No.498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数字生活

  • 数字平台依赖类型如何影响青年生育意愿?媒介“使用沟”的涵化效应裂解机制

    施颖婕;桂勇;张涛甫;

    伴随互联网使用模式的分化,个体对平台的选择性依赖导致网络信息暴露差异日趋明显,进而可能促使数字使用中的涵化效应呈现裂解趋势。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利用“上海市在职青年社会心态调查(2022)”(N=4184)探究了青年人在数字活动中的平台依赖类型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平台依赖类型显著影响青年生育意愿:相比微博,微信、新闻APP与短视频平台上的高信息暴露会显著提升生育意愿,而贴吧等平台则产生抑制效应。第二,尽管女性青年的生育意愿显著低于男性,但在不同类型网络媒介对拒育倾向的涵化效应中,双方均呈现出专业细分型平台影响最强、公共讨论型平台次之,而社交、资讯类与娱乐型平台影响最弱的差异格局。第三,对风险感知和权利观念的差异化培养是不同类型媒介对生育意愿产生不同涵化效应的两项重要机制。上述发现凸显出当下网络媒介的生态区隔化特征及平台间信息暴露差异对涵化效应裂解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互联网研究范式由接入层面向实践模式维度转变的必要性。

    2025年06期 No.498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灯下漫卷

  • 真实但不准确?中美网红产业“在线真实性”的媒介镜像与理论互鉴

    张钟元;朱丽丽;

    千禧年以来,网红产业已经成为当下深度媒介化社会不容忽视的新兴产业,深入挖掘网红产业与技术、社会及情感变迁之间的诸多关联,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层面具备重要意义。艾米丽·亨德在《网红产业:在社交媒体上寻找真实》(The Influencer Industry: The Quest for Authenticity on Social Media)一书中,聚焦美国网红产业从诞生至今高速发展的20年,年谱式分析行业变化的动因、产业结构,并对在线真实性的演变及特点进行了系统归纳,为全球网红研究提供了纵深的历史观察记录。基于中国网红研究宝贵的对照性视角,本文从中美双方网红产业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介入和形塑出发,重点探讨了在线真实性对真实性概念的对话和修补、社交展演对情感劳动的缔造、网红产业性别化及文化政治意涵加深的未来趋势。

    2025年06期 No.498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新闻史鉴

  • 以研究预备事业:中国电视研究的兴起及其学科化(1923―1942)——基于新史料的探讨

    薛毅帆;曹培鑫;

    出于对中国电视学科史现有论断的反思,本文在勘校、细读和比对史料的基础上,勾勒中国早期电视研究活动及其学科化过程并阐释其构造逻辑,以此求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脉的历史一环。在史实层面:中国早期电视研究的发端应以1923年《用电传影术》一文为标志,而非此前学者提出的“1917年”“1925年”“1927年”等。材料编译、实地参观与私人通信,构成早期国内学人获取电视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电视研究在1930年代出现了一场学科化转型风潮,集中表现为1932―1942这10年间密集出现的十余部冠以“电视学”之名的专门论著。在史论层面:中国早期电视研究的学科化,是技术演进的明线与技术民族主义的暗线交织共塑的过程。这两种内外力量间的矛盾运动,一方面催生出国人“以研究预备事业”的独特心理动机,引发了“电视学”论著在短期内的集中出版;但另一方面也构成知识资源上的赖他性困境,并最终导致此次学科化努力在外部战争语境中被迫中断。

    2025年06期 No.498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墨色·纸本

    杨小民;

    <正>全儒专工人物画,当然写生课也是美院在读时必修。走出校门后,每当创作遇到瓶颈,他仍会出去写生,有时是为了完成某个题材的画,定向选择写生对象,有时是放飞一下自我,向大自然寻找创作灵感。他记得老师说过写生三境界:一是“带着老婆去旅行”,画家将学过的或自己固有的审美带到现场,照着新景画固定模式的画;二是“偶遇”,在新的地方,获得新的感受,画出崭新的面貌;三……却忘记了。他问老师,老师当时也是即兴发挥,也忘了是怎么说的。我想,第三种境界大约是捕捉到现场稍纵即逝的信息或美感,甚至是自我的情绪,演化出一幅或无数幅全新的图式。全儒的这幅画得于安徽宏村赛金花故居写生,那里确有一片平淡无奇的树林,抑或还有三两男女优游其中,引发了他的千古幽思,淡墨铺染土地,重墨简画树形,白色的水沟,如光指引,通向外面的世界,一对男女牵手向前,似古又今,给赏画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2025年06期 No.498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