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琳;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节目以“无锡景·家国情”为精神内核,多维融合了东方美学经典命题,不仅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表达,还通过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的诠释,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柔性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全新展现。这一节目实践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文化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美学传播以及地方文化品牌建构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S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倪方方;
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框架,对新华日报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办的“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公众号在时政新闻传播中的策略与成效。“北京西路瞭望”通过精准的议程设置、多元的内容呈现和创新的传播方式,成功构建了权威、专业且亲民的时政新闻传播平台,它为时政类新媒体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探索了新路径。
2025年S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吴琼;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开展新闻报道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年,新华日报与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策划了“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大型全媒体行动,瞄准“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聚焦“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深入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100个典型村进行深入调研,引发热烈反响,系列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本文结合具体作品,梳理分析此次全媒体行动的政策背景、策划思路、调研心得、表达方式,探索将调查研究和全媒报道有机融合的方法和路径。
2025年S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李星洁;何星纯;
伴随着智能手机与5G技术的飞速发展,横屏和竖屏视频逐渐成为当前移动端新闻叙事与媒介消费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媒体融合实践,探讨横竖屏视频创作在情感表达、叙事及视听语言等方面的互补性特点。研究发现,横屏视频凭借其宽广画幅,更适合复杂情节和多线叙事,能够通过丰富的视觉层次传递深层次情感;竖屏视频则以便捷性、亲密感和即时性情绪表达为长,尤其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还分析了横竖屏视频在文化、语境、内容及表达层面的多模态情感交织,并提出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横竖屏情感表达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两者在未来传播场景中将展现出更为多样化和互动性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为数字媒介创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并展望了横竖屏视频在多模态融合与情感传播中的创新潜力。
2025年S1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陈雨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人工智能生产的新闻从高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等方面实现多维突破,且自媒体生态泛化发展引发传播效能跃升的背景下,新闻业如何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双重冲击范式中重构核心价值坐标,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亟待破解的课题。本文以省级党媒长期深耕地方新闻宣传的大量实践为例,从中窥见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的“四化”策略,以期为推动主流媒体转型变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2025年S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周安琪;
在融媒语境下,融漫画、评论于一体的新闻漫评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激活、拓展新闻漫画的功能,增加评论的张力、评品的余味,达到多次传播正效应。我们应从选题角度、视觉修辞、文本协同、互动反馈等维度找寻精品打造的关键路径。
2025年S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朱江;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作为传统视觉传播方式,因其直观性和冲击力,成为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内容形式。与传统媒体环境下受控、单向的传播模式不同,社交媒体为新闻摄影注入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其传播路径更加复杂,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效率极大提升。本文旨在通过社交媒体对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内容生产、行业生态、伦理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影响的分析,结合正反面典型案例,探讨新闻摄影应对社交媒体时代影响的可行性策略和发展路径。
2025年S1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范明道;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传统报业主流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实现转型与发展,抢占短视频赛道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实践,指出传统主流媒体进军短视频赛道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分析了优秀短视频案例、短视频业务存在问题和突破路径,旨在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短视频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